孫姓的來源即孫姓起源,這里是孫姓起源,為你詳盡的介紹孫姓的來源,孫姓的始祖,孫始的遷徒分布,孫姓的郡望堂號,孫姓字輩等相關孫姓所有知識。讓你對孫姓家族起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孫姓來源圖片
孫姓來源概述
孫姓孫姓由來已久,姓源眾多,據(jù)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孫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xiàn)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位。
孫姓起源之孫姓歷史名人
孫書:字子占,齊國大夫(率兵打仗即為將軍),伐莒名將。因他在公元前523年率師伐莒立有大功,名顯齊邦,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即今廣饒縣草橋村),成為樂安孫氏的始祖。
孫陽:即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善相馬。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等。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中國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廣饒人,是孫書的嫡孫。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名言。
孫臏: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廣饒人,孫武的后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后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炎:樂安(今山東省廣饒)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yī)學家,陜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后人尊為藥王。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杰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卷上,是一部書文并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云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制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云球還創(chuàng)制了七十余種光學儀器。
孫毓汶: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刑部、兵部尚書等職。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并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志》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睂W家,被袁枚稱為“天下奇
?。褐袊Y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始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創(chuàng)立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后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京病逝,為國民革命運動奉獻了畢生精力,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賽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一代宗師,孫先生先隨郭云深學形意后同程廷華練八卦,最后同太極名家郝偉珍研討太極。1918年孫祿堂先生將形意、八卦、太極三大內家拳合冶一爐,融會貫通,創(chuàng)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在清末民初那武術家輩出的時代,孫先生的武術被公認為“天下第一手”!后人尊之為武神!
麥新,原名孫培元,曾用名孫默心、鐵克,1914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8月下旬,麥新創(chuàng)作的處女作《九一八紀念歌》經冼星海譜曲,很快傳遍上海。此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犧牲已到最后關頭》、《保衛(wèi)馬德里》、《只怕不抵抗
現(xiàn)代人物
孫楠,中國男歌手,廣泛認為是大陸通俗第一高音。
孫悅,中國女歌手。
孫悅,中國籃球運動員。
孫越,臺灣演員。
孫興,臺灣演員。
孫蕓蕓,臺灣企業(yè)家及名媛。
孫正義,日本商人,軟件銀行的創(chuàng)辦人兼行政總裁。
孫明揚,現(xiàn)任香港教育局局長。
孫協(xié)志,臺灣歌手。
孫耀威,香港藝人。
孫雯,中國女足運動員。
孫繼海,中國足球運動員。
孫明貞,加拿大新時代傳媒培訓顧問,1991至94年間把《莎莉》及《哆啦A夢》配音工作交予梁少霞接任。
孫燕姿,新加坡歌手。
孫慧雪,香港藝人,美女廚房的粥粉面飯四人組成員。
孫運璇,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
孫維新,臺灣天文學家,以天文教育推廣聞名。
虛構人物
孫悟空
孫二娘
孫姓起源之孫姓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陳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并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圣孫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汲郡,晉置汲郡,治汲縣(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西南)。隋唐汲郡即衛(wèi)州。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東莞郡: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于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省東莞縣置于唐代。
吳郡:公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區(qū)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為富陽。
2.堂號
平治堂: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賜號。
樂安堂: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
富春堂:兵圣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其為將。他帶兵西征破強楚,北威齊魯,戰(zhàn)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賜富春堂號,與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成大名,賜此堂號。
此外,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敘堂”、“積善堂”、“鶴衍堂”、“嘉會堂”、“東莞堂”、“燕翼堂”、“萬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致遠堂”、等。
孫姓起源之孫氏祖先文王
孫氏祖先文王 歷代事跡輝煌
孫姓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姓氏,歷代的偉人名士輩出。
這個著名的姓氏,根據(jù)《姓纂》的記載,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個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周文王的第8個兒子康叔,就被封于衛(wèi)。傳到衛(wèi)武公的時候,武公的兒子惠孫做了衛(wèi)國的上卿,惠孫的這一支,主拿孫字當作了他們的姓氏。當時的衛(wèi)國,就是現(xiàn)在山西太原一帶?!缎兆搿返倪@一段考據(jù),已被后世所共認——孫姓的祖先可以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過,到了漢唐之際,卻又有人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說法:
《唐宰相世系表》寫道:“又出畢姓,孫叔敖后,又齊陳無宇之子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食采于樂安,子孫因亂奔吳,孫武為吳將,其后也。”
《漢孫根碑》說:“先出自殷比干。”
《漢書》:“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公主,故公子孫又為孫氏。”
《漢書》:“荀卿避漢宣帝諱改孫氏。”
以上的這些說法,說明了三點:
第一,孫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確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孫叔敖等不同的說法。
第二,由于各種因素,或因功賜姓、或隨外家改姓,或避帝諱,曾有多人放棄原來的姓氏,改以孫為姓,而使孫姓日益增多。
第三,現(xiàn)在姓孫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緣上很可能是陳、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歷來對于孫氏姓源的考據(jù),既然是如此的眾說紛紜,現(xiàn)在孫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緣上的正確出處,也就較為費事了。
在歷史上不計其數(shù)的孫姓名人中,孫陽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xiàn)的一位。孫陽這個名稱,大家也許比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樂”,大家一定熟悉萬分了。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伯樂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馬聞名,后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軍事學家奉為軍學泰斗的孫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為軍事上的最高法則。孫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見長的著名人物——孫臏。
翻開《尚友錄》上歷代孫姓名人的事跡,卻沒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先生的,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每一個中國人都深銘五內。大家都公認他的豐功偉績,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中,無人能及。孫姓人的杰出與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極了。
孫姓起源之孫氏宗祠
位于廣東東莞市長安鎮(zhèn)上沙村,始建于明氏中葉,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頭宗親贊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顯得巍峨壯觀,形狀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饋贈楹聯(lián),敘述孫氏世系源流,意賅言簡,以教導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聯(lián)云:莘子姓于家鄉(xiāng),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開莞嶺;妥先靈于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
1986年秋,欣逢先生誕生120周年,中山大學歷史研究室聯(lián)同東莞市政協(xié)、文化局等,在長安鎮(zhèn)召開祖籍研討座談會,上沙村和旅港同鄉(xiāng)會均應邀列席會議。與會者以大量史料,證實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廣東省電視臺隨同拍攝了紀實新聞:孫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電視熒屏上播映,成為一時之重大盛事。旅港鄉(xiāng)親躬逢勝會,籍此倡議,修繕宗祠,擴建學校。1996年5月21日被長安鎮(zhèn)人民列為第一批鎮(zhèn)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姓起源之孫姓家譜文獻
孫氏家譜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江蘇、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圖書館內均有收藏。另外陸允昌先生主編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一書中有幾百部孫氏宗譜目錄,并有始遷祖的遷徙的過程等介紹,需要者可索查。1.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十六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fā)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fā)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孫氏家譜。
據(jù)《三國會要》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籍上見其名而已。
2.介紹: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缎绿茣份d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十五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氏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今天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孫氏族譜總數(shù)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fā)現(xiàn)于山東鄄城紅船鎮(zhèn)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xiàn)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朝六十五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記載了的先祖孫(言利)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你知道嗎,先生的祖先是從福建龍巖蓮花村遷移到廣州番禺……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記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記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氏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tǒng)源流的考證;“族規(guī)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guī).
孫姓起源之孫姓字輩排行
山東高密孫氏字輩:“樹烈增鎮(zhèn)永林焉基鑒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
山東孫氏字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注: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山東夏津孫氏字輩:“家聲顯振宗緒恒昌丕莫兆慶令德延祥”。
山東壽縣孫氏字輩:“士克祖家傳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士享長年”。
山東煙臺芝罘孫氏字輩:“克培鴻緒謨烈維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恒”。
山東煙臺萊山孫氏字輩:“懷星日起 希維永秀 丕振世德 萬年吉昌 家衍余慶 積善乃光 ”。
山東煙臺牟平孫氏字輩:“廷光應守 萬世永昌 文盛德茂 承繼耀隆 ;培芝植蘭 庭秀聯(lián)芳 忠孝余慶 紹緒益良。”
山東蓬萊孫氏字輩:“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成良忠厚家業(yè)喜書繼世長”。
山東沂水孫氏字輩:“烈培玉洪(瀟)樹”。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環(huán)啟字。
山東嶧陽孫氏字輩:“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yè)繼先繁盛恒思本運華樹正廉”。
山東般陽孫氏字輩:“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智仁德昌宏”。
山東泰安孫氏字輩:“萬(凱)士(尚)承(業(yè))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fā)(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岳)圣(恒)賢(秋)蘇(品)通(美)權(尊)常(量)北(舉)地(善)和(余)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
湖北樂安孫氏字輩:“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注:此為孫權家族字輩。
湖北安陸[1]孫氏一支字輩:“ 學 家 延 ”:《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魯哀公十四年春,叔[2]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嘆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湖北監(jiān)利孫氏一支字輩:“樂安澤祚長寶鼎耀華堂功勛榮漢國典法重倫常乾坤應卜兆敬述定增芳”。
湖北監(jiān)利孫氏一支字輩:“一世學正大光明承祖承紹先秉宗邦”。
湖北黃岡孫氏字輩:
湖北宜昌孫氏一支輩:"大唐光祖德開先宜寶善“。
原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家之克顯光宗乃賢”;
改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樂平貴顯胥宇楚黃”。
河北滄州孫氏字輩:“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
河北故城孫氏字輩:“延毓樹金洪學興世”。
河北唐山豐南孫氏字輩:“世首文明廣宗連福善常煥庭洪作秀耀國鳳增祥永紹懷能慶權承左志良殿宇榮建閣光憲錦家邦”。
江西靖安義門孫氏字輩:“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xié)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
江西贛州孫氏字輩:“德元亨利貞世太光宏澤文華經國祥千仁萬遠長”。
安徽合肥孫氏字輩:“文法萬子人時嘉宗繼日啟光欲作述大本務敦實愛敬尚從先修齊定世傳正家思效祖立志學前賢言行必信果忠勇智義全華夏建偉業(yè)寧宇奏凱旋”。
安徽孫氏一支字輩:“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
湖南益陽孫氏字輩:“應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yè)振朝綱”。
湖南張家界孫氏字輩:“文明斯自超萬代永開法”。
廣西北海孫氏字輩:“廣建崗山光萬公(凱)士(尚)承(業(yè))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佩(志)景(學)兆緒(建)東”。
福建晉江孫氏字輩:“謙焉如意經損乃自作受”。
云南昆明東川孫氏字輩:“天思國正順乾坤世澤長永遠開宗義萬代顯榮華”。
廣東潮汕孫氏字輩:“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國思正承君恩顯榮克修先業(yè)振淑名望奕葉濟傳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訓寶若鼎彝積蔭豐隆衍諸洪丕履安泰定貞壽恒頤”。
重慶璧山孫氏字輩:“吉英維良永開光國正治”。
重慶孫氏一支字輩:“正茂顯臣學允世祖朝廷宗繼元自可當選昌大云”。
浙江孫氏一支字輩:“會際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后賢”。
貴州孫氏一支字輩:“永德正朝廷”。
河南商丘、夏邑孫氏字輩:“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學淵源惟師孔孟”。
孫氏一支字輩:“大永宏茂元亨利貞興隆吉慶昭遠振武承先啟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齊子嗣長守”。
孫氏一支字輩:“添應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繼之啟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際昌元運開宏景龍翔芳自騰光澤長煥炳定國滋純良興邦在登敏遵經守正傳先緒齊遠振”。
孫姓起源之孫姓楹聯(lián)典故
1.宗祠三言通用聯(lián):
兵家祖;循吏宗。上聯(lián)典指春秋齊國孫武。下聯(lián)典指春秋楚國孫叔敖。
2.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閉門聯(lián)榻;漱石枕流。
上聯(lián)典自清朝時期的孫錤不事舉業(yè),與其弟構古棠書屋,閉門聯(lián)榻,談古論今。下聯(lián)典自晉朝時期的孫楚隱居,謂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
名高吳鏡;威振齊邦。上聯(lián)典自春秋末期的孫武,用于吳。下聯(lián)典自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用于齊。
江東立國;冀北空群。
上聯(lián)典自東漢朝時期的孫權繼承兄業(yè),稱帝于武昌,國號吳。下聯(lián)典自春秋秦人孫陽,即伯樂,善相馬,唐朝時期的韓愈文有“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映雪世澤;兵書家聲。
上聯(lián)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lián)典自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著《孫子兵法》。
讀書雪夜;作賦天臺。
上聯(lián)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lián)典自晉朝時期的孫綽作《天臺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
望出太原;芳傳虞坂。
全聯(lián)典自春秋時期的孫陽,即伯樂。孫陽過虞坂,有騏驥伏鹽車下,見陽而長鳴。陽下車泣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聞于天。
鼓琴長嘯;講學卻征。
上聯(lián)典出晉朝時期的孫登,傳能長嘯作鳳凰聲。下聯(lián)典自明朝時期的孫奇逢,避亂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宮才捷;吳嶺仙成。
上聯(lián)典自三國蜀主劉備之孫夫人才捷剛猛。下聯(lián)典自五代時期的孫奚之女寒華,修行成仙而去。
傾資賞士;負土培城。
上聯(lián)典自宋孫益,性忠勇,傾資賞士,能得人死力。下聯(lián)典自后魏時期的孫道溫攜妻趙氏共城中婦女負土培城,以御敵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聯(lián)典出春秋末兵家孫武,字長卿,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其戰(zhàn)爭思想具有豐富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最杰出的兵書,被認為是“兵家之祖”。下聯(lián)典出春秋時楚國期思人孫叔敖,官令尹,邲之戰(zhàn)中,輔佐楚莊王指揮楚軍,大敗晉兵。曾興修水利工程;為相三個月,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妒酚?循吏列傳》把他列為第一位。“循使”,謂遵禮守法的官吏。
3.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三孫威振華夏;兩賦名留神州。
上聯(lián)典指三國東吳孫堅及孫策、孫權三父子。下聯(lián)典指東晉朝時期的著名女文學家孫瓊,有《悼恨賦》、《箜篌賦》。
4.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字詞曲雅饒西漢;賢士高風冠北周。
上聯(lián)典出宋朝時期的翰林學士孫洙,文詞典麗,有西漢風。下聯(lián)典出明朝賢士孫賈。
愿乘風破浪;甘面壁讀十年書。全聯(lián)典用自題聯(lián)。
兵法卓絕傳后世;藥方回春救蒼生。
上聯(lián)典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下聯(lián)典出隋唐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后人尊為“藥王”。
逸仙壯舉搏辛亥;武略運籌定東吳。上聯(lián)典指。下聯(lián)典指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
源遠流長樂安郡;根深實茂富春江。
上聯(lián)典出孫氏郡望樂安郡。下聯(lián)典出漢末至三國時期的富春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孫堅,字文臺,漢末曾參與鎮(zhèn)壓農民起義,后任長沙太守,與袁術聯(lián)合攻董卓,進軍至洛陽,初平年間擊劉表時戰(zhàn)死。孫策,字伯符,少年時住壽春,結交江淮間士族。其父孫堅逝世后,他收殘部千余人,依附袁術,興平年間,渡江削平當持割據(jù)勢力,據(jù)有吳、會稽等五郡,自任會稽太守。后依靠周瑜、張昭等士族,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曹操封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5.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勾深索微,振紛埋廢;破疑儆怒,節(jié)憂平矜。全聯(lián)典用自題聯(lián)。
寒國春回,誰復讀書映雪;舞雩日暖,何妨歸詠吟風。
全聯(lián)典指晉朝時期的孫康秩事。聯(lián)指孫康聰明而好學,家貧而無油點燈,常在冬季里映雪讀書,后官至御史大夫。“舞雩”,古時求雨祭祀時的樂舞,也指舞雩之處,《論語·先進》曾皙說:“暮春三月,穿著春裝,我與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雪雩強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正色持衡,良史傳名于晉室;奇才搜藻,金聲播譽于天臺。
上聯(lián)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盛,字安國,歷官佐著作郎、長沙太守、秘書監(jiān)、給事中。博學善言名理,勤奮讀書,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世稱良史,當權的大司馬桓溫讀后,大為發(fā)怒。孫盛的兒子們在他面前哭泣,要他為全家百口人考慮,改一改所寫史書,但他堅決不從。“持衡”,謂用秤稱物,比喻評價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聯(lián)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人,居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博學而愛隱居,以文才著稱,作詩宣揚玄學,是玄言詩的代表作家;又能寫賦,曾作《游天臺山賦》,給朋友范榮期看,說“先生請往地上扔一下,會有金石聲。”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經必有武備;千金方活人無算,能治國亦能齊家。
此聯(lián)采用安徽省蕪湖縣白馬山孫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孫武。下聯(lián)典出唐朝醫(yī)學家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少年時因病而學醫(yī),對醫(yī)學有較深研究,并廣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總結了唐朝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y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著《千金藥方》、《千金翼方》。提倡醫(yī)德,重視婦女、兒章疾??;創(chuàng)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tǒng);對預防、養(yǎng)生、食療、針灸、藥物學及臨床各科疾病診療有較大貢獻。
法效鬼谷,賦著天臺,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贛江,派分湘水,在茲在彼,將怵惕以同深。
此聯(lián)采用湖南省單家井孫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出孫臏、孫綽;下聯(lián)典出本支孫氏的來源和遷徙。孫臏,戰(zhàn)國時兵家,齊國阿人,孫武的后代。曾與龐涓是時向鬼谷子學兵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剔去膝蓋骨)。后來,齊國使者秘密把他帶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設計先后在桂陵、馬陵大敗魏軍。強調作戰(zhàn)要具體分析敵對我雙方條件,做到“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著有《孫臏兵法》。“怵惕”,謂警戒、恐懼。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彥、國之佐、學之賢,稱名自昔,愿子孫共勵箕裘遠紹;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樸者農、顯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無疆。
此聯(lián)采用江西省萬載縣田心孫氏宗祠聯(lián)。
6.典故、趣事:
減灶:公元前342年,魏國的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領十萬大軍,前去攻打韓國,韓國決定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了韓國的請求,于是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領兵五萬前去攻魏救韓。魏將寵涓與孫臏師出同門,知道自己不是孫臏的對手,趕緊下令從韓國撤回軍隊。而齊軍早已悄悄地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進發(fā),為了麻痹敵人,孫臏向大將田忌獻計說,魏國自認為強悍勇猛,天下無敵,一向不把我們齊軍放在眼里,我們可以將計就計,兵書上常說,用百里速度急行軍去追趕敵人,就會使部隊前后無法接應,我軍已深入魏國境內,可以用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田忌認為孫臏說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這一計策。龐涓率領的大軍從攻打韓國的路上趕回魏國,一直跟在齊軍的身后,第一天見齊軍的軍隊有十萬的爐灶;第二天爐灶減為五萬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萬人的。龐涓得知此事后很高興,他認為齊軍膽小怕事,就丟下步兵,親自率領一部分輕裝精兵,直撲馬陵。馬陵地區(qū)道路狹窄,地形險要,孫臏早已在此設下埋伏,龐涓率領的軍隊進入埋伏圈后,一點防備都沒有,最后被齊軍打得落花流水,龐涓被迫拔劍自。后來,人們用這個典故表示示弱欺敵。唐朝的《經破薛舉戰(zhàn)地》里就用了這個典故:“沉沙無幫跡,減灶有殘痕。”
中山裝的由來: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先生中山裝的創(chuàng)始人。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xiàn)當時中國人民奮發(fā)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于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制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協(xié)助先生創(chuàng)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省臺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同規(guī)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當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中山裝由于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yōu)點,所以一經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孫姓起源之孫姓少數(shù)民族
在古今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不少孫姓,其中有些孫姓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jiān),就是契丹族人。
滿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統(tǒng)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淪為滿人奴隸,后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wèi)。
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xiàn)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順治、康熙兩朝的護軍統(tǒng)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姓。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姓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并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肚宄ㄖ尽肪戆恕妒献迓浴窛M州旗分內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wèi)。
在景頗族26個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為孫。
明清時云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姓.
孫姓起源之孫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孫姓宗祠三言通用聯(lián)〗
兵家祖;
循吏宗。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齊國孫武。下聯(lián)典指春秋楚國孫叔敖。
〖孫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閉門聯(lián)榻;
漱石枕流。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清·孫錤不事舉業(yè),與其弟構古棠書屋,閉門聯(lián)榻,談古論今。下聯(lián)典自晉·孫楚隱居,謂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
名高吳鏡;
威振齊邦。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春秋末期孫武,用于吳。下聯(lián)典自戰(zhàn)國·孫臏用于齊。
江東立國;
冀北空群。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東漢·孫權繼承兄業(yè),稱帝于武昌,國號吳。下聯(lián)典自春秋秦人孫陽,即伯樂,善相馬,唐·韓愈文有“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映雪世澤;
兵書家聲。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晉·孫康映雪夜讀。下聯(lián)典自春秋齊國孫武著《孫子兵法》。
讀書雪夜;
作賦天臺。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晉·孫康映雪夜讀。下聯(lián)典自晉·孫綽作《天臺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
望出太原;
芳傳虞坂。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自春秋·孫陽,即伯樂。孫陽過虞坂,有騏驥伏鹽車下,見陽而長鳴。陽下車泣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聞于天。
鼓琴長嘯;
講學卻征。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晉·孫登,傳能長嘯作鳳凰聲。下聯(lián)典自明·孫奇逢,避亂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宮才捷;
吳嶺仙成。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三國蜀主劉備之孫夫人才捷剛猛。下聯(lián)典自五代·孫奚之女寒華,修行成仙而去。
傾資賞士;
負土培城。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宋孫益,性忠勇,傾資賞士,能得人死力。下聯(lián)典自后魏·孫道溫攜妻趙氏共城中婦女負土培城,以御敵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其實就是三言通用聯(lián)加了個之,意義一樣)
〖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三孫威振華夏;
兩賦名留神州。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國東吳孫堅及孫策、孫權三父子。下聯(lián)典指東晉著名女文學家孫瓊,有《悼恨賦》、《箜篌賦》。
〖孫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字詞曲雅饒西漢;
賢士高風冠北周。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宋代翰林學士孫洙,文詞典麗,有西漢風。下聯(lián)典出明代賢士孫賈。
愿乘風破浪;
甘面壁讀十年書。
——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用自題聯(lián)。
兵法卓絕傳后世;
藥方回春救蒼生。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下聯(lián)典出隋唐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后人尊為“藥王”。
逸仙壯舉搏辛亥;
武略運籌定東吳。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下聯(lián)典指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
源遠流長樂安郡;
根深實茂富春江。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勾深索微,振紛埋廢;
破疑儆怒,節(jié)憂平矜。
——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用自題聯(lián)。
寒國春回,誰復讀書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歸詠吟風。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正色持衡,良史傳名于晉室;
奇才搜藻,金聲播譽于天臺。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經必有武備;
千金方活人無算,能治國亦能齊家。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法效鬼谷,賦著天臺,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贛江,派分湘水,在茲在彼,將怵惕以同深。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彥、國之佐、學之賢,稱名自昔,愿子孫共勵箕裘遠紹;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樸者農、顯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無疆。
——佚名撰孫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采用江西省萬載縣田心孫氏宗祠聯(lián)。
孫姓起源之孫姓血型分布特征
孫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569萬,占30.8%;A型516萬,占27.9%;B型580萬,占31.4%;AB型183萬,占9.9%。孫姓總人口1848萬。
山東、江蘇、安徽北部、河北東部、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等地區(qū)是孫姓最集中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14.3%,孫姓1 052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56.9%。O型316萬,A型290萬,B型339萬,AB型107萬。
河南、湖北、安徽南部,浙江,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晉陜寧、甘肅南部、四川北部是孫姓常見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20.6%,孫姓527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28.5%。O型165萬,A型147萬,B型164萬,AB型51萬。
青海以西、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是孫姓人口較少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65.1%,孫姓269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14.6%。O型88萬,A型79萬,B型77萬,AB型25萬.
孫姓起源之孫姓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wèi)武公之子惠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監(jiān)聯(lián)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wèi)寶祭器,欲移康叔于衛(wèi)國。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于衛(wèi),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wèi)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期,衛(wèi)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wèi)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衛(wèi)國王室的后代姬惠孫之后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
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后。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wèi)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稱衛(wèi)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把殷原來統(tǒng)治的地區(qū)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jiān)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饑氏、鐘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wèi)國,康叔又稱衛(wèi)康叔??凳迨芊庵?,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后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衛(wèi)康叔的八世孫衛(wèi)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衛(wèi)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衛(wèi)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lián)軍攻破鎬京(今陜西長安),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wèi)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wèi)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wèi)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jù)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wèi)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孫姓起源之孫姓第二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
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jù)后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后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jù)歷史傳說,其后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后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shù)厝缤林用癫粩嗳诤虾螅α恐饾u強大。商后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fā)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并在營救周文王與協(xié)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后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qū)和江漢平原一帶,后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
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后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今揚越),至于鄂(今湖北),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亶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國一度內亂。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后來楚國的顯族。楚蚡冒是春秋戰(zhàn)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嬴,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
孫姓起源之孫姓第三個淵源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國滅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國。史籍《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氏源于
媯姓,是齊田完的后代。田完是舜的后裔。許多孫氏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并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zhí)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圣賢虞舜的后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逝世后謚號“胡公”,古又稱胡公滿。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陳桓公時,陳國發(fā)生了內亂。陳桓公逝世后,其弟佗陳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兄之仇,又設計了陳厲公,立躍為陳利公。陳利公立五個月后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是為陳莊公。陳莊公在位七年后逝世,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陳宣公。
陳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掉了太子御寇。陳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御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便逃到了齊國,并改姓田,稱田完。由于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齊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時,田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之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省廣饒縣,并賜姓孫氏。由此看,這支媯姓孫氏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zhàn)斗中立了戰(zhàn)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并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后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胡公滿(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后逃往齊國)→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孫姓起源之孫姓第四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干,屬于以避亂改姓為氏。比干是殷商末期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頭的危險,連續(xù)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杀雀砂炎约旱纳乐弥韧?,繼續(xù)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害后,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源于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孫氏在兩漢以后,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是為南方孫氏的一大支派。孫河,官
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zhèn)守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xiāng),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他作心腹。后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zhàn)功,孫策十分喜愛他,便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后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螢火賦》傳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孫姓起源之孫姓第五個淵源
源于變姓,出自春秋戰(zhàn)國荀子后裔在西漢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氏,屬于因謚改姓為氏。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并將戰(zhàn)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戰(zhàn)國策》、《韓非子》、《漢書》、《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均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山東《鄆城縣志》據(jù)李集鄉(xiāng)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后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孫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據(jù)《漢書》載,夏侯嬰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孫。夏侯嬰(公元前?~前172年),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隨從劉邦起義,立下戰(zhàn)功,后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古今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不少孫氏,其中有些孫氏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這些少數(shù)民族
與漢族長期混居后多數(shù)被同化成漢族孫氏。唐朝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jiān),就是契丹族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復姓,象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復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這些家族于是成為孫氏族的又一龐大來源。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氏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單字“孫”姓。
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統(tǒng)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淪為滿人奴隸,后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wèi)。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xiàn)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
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清順治、清康熙兩朝的護軍統(tǒng)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氏。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并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肚宄ㄖ尽肪戆恕妒献迓浴窛M州旗人中的高麗姓孫氏,原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wèi)。
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為孫氏。
明清時云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是傣族人。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氏。
孫姓起源之孫姓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后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 國大夫時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后,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后,陳完不愿再用 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fā)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北),并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孫姓起源之孫姓遷徒分布
孫姓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qū)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東北三省
黑龍江的孫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縣等,其中佳木斯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 5.3;伊春孫氏為第六位大姓;克山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約5000戶,占總戶數(shù)約在4左右。在賓縣,孫姓列第九位,有2681戶,占總人口數(shù)的2.13。黑龍江其他地方,如哈爾濱、富裕、富錦、明水、巴彥、呼蘭、虎林、黑河、五常、肇東、寧安等市縣地,孫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孫氏,長春、吉林、通化、舒蘭、永吉、德惠、撫松、榆樹、伊通、延吉、懷德、農安、磐石、柳河、延邊等地。
遼寧省的孫氏,在新金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為 4.82?;溉士h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1-2萬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也接近5。燈塔縣孫氏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戶,占總戶數(shù)的2.11。
山東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在當代孫姓在各地的分布相當稠密。
樂安大約在惠民、廣饒縣一帶;東莞在今山東沂水縣境內。如今這里的孫姓人口分布依舊密集。在惠民、廣饒縣一帶,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都相當多。據(jù)1985年調查統(tǒng)計,廣饒縣孫姓人口將近2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當?shù)匚痪忧拔迕挠校簼吓_兒莊區(qū)、海陽縣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據(jù)1985年統(tǒng)計,本市孫姓人口為35000人,占總人口的4.98)、梁山縣、莒南縣排第四位;萊州市(據(jù)19855年統(tǒng)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8126人,占總人口的5.54)、諸城市(據(jù)1987年統(tǒng)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5萬左右)、臨淄區(qū)(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20927人,占總人口的4.22)、高密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平邑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濰坊市、棲霞縣等排第五位。
孫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縣市有:安丘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7496戶,占本縣總人口的3.27)、泗水縣(據(jù)1988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0365人,占本縣總人口的1.94)、荏平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5000人以上,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4)、煙臺市、萊西縣、東平縣等。
孫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陰縣(據(jù)1987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2336,約占本縣總人口的2.79)、金鄉(xiāng)縣等。
其他有孫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縣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據(jù) 1987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肥水縣排第十位;新泰市(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與利津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996戶,占總戶數(shù)的1.7)排第十三位;臨成縣排第十五位(據(jù)1990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為1660人,占總人口的0.94);成武縣排第十七位(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在5000以上,約占總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孫姓族人的主要發(fā)源地,衛(wèi)國孫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國孫氏有部分源頭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孫姓現(xiàn)仍是當?shù)氐拇笮罩弧?nbsp;
商丘縣孫姓排名第四位,在整個商丘地區(qū)孫姓為第五大姓。在??h,孫姓排第六位,人口約18500人,占本縣總人口的3.36甲o。在孫叔敖家鄉(xiāng)固始縣,孫姓為當?shù)氐诎舜笮?,有關孫氏的村、鎮(zhèn)等地名也有11處之多。在舞陽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孫姓為2203戶,占本縣總人口的1.91)、武陟縣(據(jù)1985年統(tǒng)計,近1萬人,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8左右)孫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陽、汲縣、衛(wèi)輝市一帶及洛陽、開封、鄭州諸地的孫姓家族也不少。衛(wèi)輝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欒川縣,據(jù)1990年統(tǒng)計,孫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總人口的1.8左右。泌陽縣也排在第十二位。孫姓排名在當?shù)氐谑坏挠性S昌縣(據(jù)1982年統(tǒng)計為2984戶,約占總戶數(shù)的2左右)、登封縣(據(jù)1988年統(tǒng)計為10313人,占總人口的1.97)、靈寶縣(據(jù)1997年統(tǒng)計,孫姓約占本地總人口的1以上)、泌陽縣。
在郟縣,孫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據(jù)1982年統(tǒng)計為6547人,占總人口的1.39);獲嘉縣為第十七位。在濟源為第三十位(據(jù)1990年統(tǒng)計為4499人,占總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縣外,在當代河南的商丘、駐馬店、西平、杞縣、西華、封丘、偃師、洛寧、淮濱、沈丘、尉氏、鶴壁、襄城、南陽、安陽諸地孫姓人口也都有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歷史上也是孫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現(xiàn)河北的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在當代孫姓仍是當?shù)卮笮罩弧?nbsp;
河北
孫姓人口在當?shù)嘏琶拔逦坏氖锌h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jù)1988年統(tǒng)計為17320人,占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jù)1987年統(tǒng)計,為8735人,占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88年統(tǒng)計,為12492人,占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shù)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孫莊鎮(zhèn)、孫洼鎮(zhèn)、孫石佛村、孫家洼村等聚居區(qū)。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jù)1987年統(tǒng)計,為15443人,占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jù)1990年統(tǒng)計,為7805人,占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qū)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qū)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qū)。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qū),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tǒng)計資料的地方志里,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qū)為最。
在蘇南地區(qū),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zhèn)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shù)氐拇笮罩?,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余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余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于龍門鄉(xiāng)龍門村及大青鄉(xiāng)宵井村、春建鄉(xiāng)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F(xiàn)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tǒng)計江西安??h孫氏人口只有618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xiàn)人口集中居住區(qū)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后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zhàn)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qū)聚集、形成、壯大,后又從這里走向四方。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F(xiàn)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圣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xiàn)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xiàn)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xiàn)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xiāng)、湘潭、湘鄉(xiāng)、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區(qū)。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F(xiàn)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xiàn)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于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xiàn)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F(xiàn)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統(tǒng)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陜西
陜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陜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yī)圣”孫思邈。現(xiàn)在陜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國平均數(shù)。如陜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shù)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shù)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
孫姓起源之孫姓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氏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
三國時期,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因北方連年戰(zhàn)亂,孫氏族人第一次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氏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于北方戰(zhàn)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于自己的莊園內,孫氏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氏的第二次南遷始于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xù)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jù)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xiāng)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氏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和縣)。
?、?四川:
唐朝后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朝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后因唐末戰(zhàn)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⑵.廣西:
廣西孫氏多尊宋朝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孫權
?、?上海: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朝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后裔,明萬歷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休寧)遷婁邑(今上海松江),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qū)。上
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孫氏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朝有孫元化家族。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昆山鎮(zhèn)防遏使,家居練祁(今浙江嘉定),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shù)貙O氏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jù)史籍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余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朝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明朝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后裔,居江東高橋鎮(zhèn)(今上海浦東),有子三人。父親孫繼統(tǒng),致力于詩作,不愿為官,后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于遼東鎮(zhèn)守有功,后因兵變而被枉。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愿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zhàn)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后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后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后自嘉定遷居月浦。⑷.山西:
《解梁孫氏族譜》中說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時遷居于解梁(今山西臨猗)?!洞輰O氏家乘》記載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wèi)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海南: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qū)?!堆驴h孫氏族譜》記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在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經歷元朝、明朝,后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于黃流、梅東諸地。
⑹.臺灣?。?/div>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臺灣省),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guī)模到達臺灣省。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臺灣省謀生,孫氏移居臺灣省也在此一時期?!杜_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臺灣省的孫氏有二十二起,如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廣東鎮(zhèn)平縣(今廣東蕉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人(今廣東陸豐)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人(今廣東潮安)孫為發(fā)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人(今廣東潮陽)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人(今廣東揭陽)孫永帝移居臺南白河。福建同安人(今福建同安)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后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云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臺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臺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里。龍溪人(今福建漳州)孫瑞敏移居彰化,后遷臺中大肚;孫水移居臺南麻豆;孫定宗移居臺南市。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孫玉尊移居新竹市。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鎮(zhèn)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臺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xiàn)代,孫氏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臺灣省成為今日孫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qū)。1954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省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臺灣省當時八十三萬戶居民、七百三十七種姓氏之中,孫氏有三千二百八十余戶,居第五十位。在臺北、宜蘭、新竹、嘉義等十二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六百戶,臺南次之,為三百二十戶。其他較多的地區(qū)還有:臺北二百八十戶,新竹二百五十戶,苗栗一百九十戶,彰化一百七十戶。在臺北、基隆、臺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三百一十戶,臺南次之,為三百戶,其他依次為臺北二百三十戶、臺中二百戶、高雄一百三十戶、陽明山七十戶。
孫姓起源之孫姓移居海外
?、?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移居日本。孫氏人物從什么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于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公元815年),朝廷下令仿唐朝《氏族志》體裁編纂《新撰姓氏錄》,其中記載:
身俠村主一族“出于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后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為姓。見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shù)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該國土之后的三十年中,曾先后十五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達九年多,約占其三十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⑵.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五千人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yè)。
?、?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中國三千余萬華僑總數(shù)的80%以上。
?、?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余萬人,分布在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開發(fā)美洲:
中國在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量到達美洲,則始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zhàn)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孫氏族人。
現(xiàn)代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qū)都有孫氏人口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以上為完整的孫姓的來源介紹,希望通過以上信息使您對孫姓起源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我們還為您提供 孫姓起名孫姓名字大全 孫氏家譜,各地孫氏族譜大全 等相關內容供你了解閱讀。
周易世家第四代傳人,國內著名易經風水專家,受家庭影響,自幼接觸易學??陕?lián)系作者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本文《孫姓起源和來歷》由“
起名網蘇言奇老師"發(fā)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起名網:http://m.jsyl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