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29 16:41 分類:取名字大全 作者:月三分 咨詢大師
對于每位家長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端莊、大氣,又帶有文化內涵的儒雅;所以家長們在取名字的時候都喜歡參考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再從中選擇蘊含美好意義,又為常人接受的漢字;那么女孩取什么名字好聽儒雅大氣呢?隨著小編往下看看吧。
一、好聽儒雅大氣的女孩取名方法
1、疊聲字的好聽
女孩起名用疊聲字取出來的名字好聽、簡單易記,又容易突顯出天真活潑的性格,因為一般都讀輕聲,容易令人產生輕松及親昵之感,是很常見的一種取名方式;像金庸的小說中就經常采用這種方法給里面的女主角起名。
2、中性字的大氣
統(tǒng)給女孩的取名方式大多以陰柔之美為主,突出女性特征,但有時候反其道行之,也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而且這一方法的用字更顯大氣的風格,選用得當也是很好聽的。
3、采用典籍詩文的儒雅
在我們的詩詞典籍中有很多寓意很好的字詞,而且某些詞句用來給女孩做名字,在今日看來仍不失清新,用得好可使人平添一股獨特的書卷氣,更顯儒雅。
二、女孩取好聽儒雅大氣的名字用字推薦
{01}、蕙 含 澤 靜 暖 雅
{02}、影 翠 荌 瀅 雁 淑
{03}、家 虹 馨 娟 卉 云
{04}、凝 菲 香 寶 蘭 悅
{05}、怡 芳 婉 歌 寒 玥
{06}、彩 若 玉 娜 馥 藍
{07}、茵 芝 春 曼 涵 逸
{08}、蕾 夢 美 英 歆 萱
{09}、紅 巧 慧 初 然 秀
{10}、潔 菡 雙 佳 晴 妍
三、好聽儒雅大氣的女孩名字分享
【琬怡】
——此亭得名從子厚,琬琰一篇傳不朽。
提取單字琬,其讀音為wǎn第三聲,讀起來大氣響亮,其寓意形容女孩溫婉賢淑,美麗優(yōu)雅。怡字一般指愉快、歡樂的樣子,寄托著父母希望女孩心性單純,生活過的簡單、幸福的愿望。
【念瑾】
——瑾瑜頗匿瑕,邦國方含垢。
用念字搭配詩句中的瑾字非常的唯美好聽,念字表示女孩將來是一個很有心的人,懂得感恩;瑾字表示美玉,比喻女孩子品德高尚,純潔溫柔。
【菡韻】
菡,是荷花的別稱,形容女孩如荷花一樣高潔,出淤泥而不染,心性高雅。韻字的本義是指和諧而有節(jié)奏的,后引申為表示又才華,做人處事成熟穩(wěn)重,極具才華之人的儒雅氣韻。
【溫雅】
取自成語溫文爾雅,形容女孩子有禮貌,文雅之義。名字的意蘊非常有古典氣息,突出女孩的柔美;又有大家閨秀的端莊,非常大氣。
四、好聽儒雅大氣的女孩名字大全
{01}、蕊雅 櫻瑤 和玉 惠香 婉詠
{02}、安娜 艾麗 芳菲 寒香 嘉美
{03}、家馨 宛薇 夢媛 藹漫 紅英
{04}、雁婷 春華 麗澤 虹影 婉怡
{05}、珺雅 婉酈 晶瀅 伊蔓 采文
{06}、芳荃 家欣 碧姍 嘉惠 安然
{07}、娉瑜 紅豆 虹瑤 和雅 虹穎
{08}、嘉怡 寒雁 韻蓓 茵夢 櫻盈
{09}、芳馥 嘉寶 嘉悅 蓮夢 家美
{10}、雅芮 芳華 茜艾 含煙 傲雪
{11}、芳澤 古香 霜凝 傲晴 芳潤
{12}、婷盈 舒麗 清逸 安妮 瑾荷
{13}、玫婕 芳茵 佳悅 鸝瑤 漫瀅
{14}、雅薈 娜瑜 雅睛 靜盈 嘉懿
{15}、歌韻 芳馨 曼菁 翠儀 冷燕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釔垡讓W數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