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08 14:35 分類:女孩名字 作者:月三分 咨詢大師
多數(shù)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依舊會遵循老一輩傳統(tǒng)的起名方法;就是家長先請先生根據(jù)寶寶的生辰八字五行來判斷寶寶起名的大致范圍,再相應的進行名字填充。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帶木字旁的有內(nèi)涵的女孩名字大全。
【晟楠】
晟指興盛、光明,楠表示楠木;晟楠一名搭配寓意成熟有內(nèi)涵、氣質(zhì)出眾、前程似錦。同時晟楠取自勝男的諧音,希望女孩以后能獨當一面,不落人后,含義深刻。
【靜楓】
靜為左右結構,楓字帶有木字旁,視覺上美觀勻稱。 而且該名字有安靜、寧靜之義,表達出女孩乖巧懂事、善良沉穩(wěn)、明事理的性格特點。
【蕓柳】
蕓字本義是指眾多的,作為女孩取名時表示有上進心的寓意,父母都希望女孩子能夠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為自己的以后奮斗出一片好的未來。柳字的枝條柔韌,作為取名用字形容女孩子身材苗條,輕柔溫順。
【郁檸】
郁本來指的事草木聚集起來的樣子,但是也可引申出欣欣向榮的意思,檸表示清新雅致,比喻為健康快樂的小女孩,郁檸作為女孩的名字,有清新陽光、健康向上,年輕貌美的內(nèi)涵。
【怡槿】
怡字意指活潑單純、俏麗、開朗可愛等含義,槿字即木槿;形容女孩美好樸實,名字含有幸福美好、吉祥等好寓意。
帶木字旁有內(nèi)涵的女孩名字起名技巧
1、根據(jù)五行
五行之中,水能生木,所以父母在起名時除了選用帶木字旁的字還可以參考水字旁或屬水的字。
2、其他屬木的字
如果覺得只用木字旁的字起名選擇太少,那么可以利用其他五行屬木的字代替木字旁的屬木字。
五行屬木字的部首有:“艸”、“竹”、“禾”、“米”、“耒”、“車”等等,這些都是與屬木有關的部首。那么起名適用的字應該是屬性為木的,如:秀、苗、竿、穗、粒、耙、軒等。
帶木字旁有內(nèi)涵的女孩起名用字
梨 木 柏 根 橙 末
柔 來 栽 朽 林 榻
樓 查 棉 本 板 柜
染 桿 棚 術 棋 案
檢 棱 條 橘 杯
株 柴 棒 榆 植 櫓
森 雜 椿 桶 柱 相
桃 枚 果 楊 模 未
01、婉林 芳苓 藍青 婉梧 藍尹
02、榮盛 林嵐 婉柯 芳菲 和暄
03、竹筱 和澤 蕊珠 和璞 蘊涵
04、芫華 夢華 艾真 菱彩 芳蕙
05、雅桂 梵云 秋旸 和逸 榮輝
06、芬芳 蔚然 和靜 樊川 槐安
07、菲德 秀媛 螢雪 林霏 笙簫
08、茵茵 芳茗 菁菁 竹韻 森立
09、蕙若 秋陽 和煦 梵志 穆清
10、穆遠 婉彬 秋月 雅楨 薇歌
11、婉柳 榮業(yè) 婉松 穆靜 芳洲
12、夢月 森榮 秋露 婉楊 芬馥
13、林海 菲雨 芳顏 芳潤 婉梅
14、芳卿 蘊和 森茂 芳信 和悅
15、艾艾 林樾 婉梓 穆然 秋蕓
國內(nèi)起名行業(yè)領頭門戶《起名網(wǎng)》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任起名網(wǎng)董事與首席命名專家,出生于國學世家??陕?lián)系作者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diào)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shù)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shù)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釔垡讓W數(shù)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shù)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