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對一大師起名 寶寶起名 八字起名 詩詞取名 成人改名 測名打分 公司起名 店鋪起名 英文名 名字大全 康熙字典 起名知識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習慣

時間:2015-11-30 20:59 分類:節(jié)日習俗 作者:gardenia 咨詢大師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小編去云南還發(fā)現(xiàn)一個少見的民族——普米族。相比較上次介紹的彝族來說,普米族的人口更少,更難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它也是中國56個民族的一份子,我們大家庭中的一員。今天起名網(wǎng)的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看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什么傳統(tǒng)節(jié)日?又有什么風俗慣呢?

普米族簡介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qū)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后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jīng)卷?,F(xiàn)在普米族地區(qū)大都通用漢文。他們一般使用漢字。“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qū)。這里森林環(huán)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長飼養(yǎng)家畜和放牧,畜牧業(yè)發(fā)達。狩獵常常是男子的集體活動,獵物實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區(qū)出產(chǎn)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藥材、野藤等,很有開發(fā)前景。

區(qū)域

       主要聚居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麗江市的寧蒗、玉龍、永勝等地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區(qū),屬橫斷山脈縱谷區(qū)中部山原地帶。金沙江和瀾滄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峽谷、小盆地交叉相間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龍雪山、雪邦山等,沖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別注入金沙江和瀾滄江。此外,還有著名的瀘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資源極為豐富。該地區(qū)主要屬溫帶季風氣候,山區(qū)屬中溫帶半濕潤氣候。

        各地氣候變化較大,高山終年積雪氣候嚴寒,江邊河谷地帶較為炎熱,半山區(qū)丘陵地帶涼爽,具有立體氣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適宜玉米、小麥、青稞、馬鈴薯、蕎麥、燕麥等農(nóng)作物的生長。部分溫濕地區(qū)還可以種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蓋面積達50-70%,盛產(chǎn)云南松、冷杉、鐵杉、香樟、漆樹、花椒等優(yōu)質木材及經(jīng)濟林木。崇山峻嶺是虎、豹、熊、野牛、金絲猴等稀有動物的樂園。鉛、鋅、鐵、銻、金、銀、水銀、石棉等礦產(chǎn)資源極為豐富。

普米族歷史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后由于白雪皚皚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漸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的南方遷徙。約在公元七世紀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寧、漢源、九龍,石棉,等地,是當時西昌地區(qū)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紀后,普米人陸續(xù)遷入寧蒗、麗江、維西、蘭坪一帶定居,飼養(yǎng)家畜、耕山種田,隨著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漸占據(jù)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游牧生活。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人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晚輩必須尊敬長輩,不能和長輩開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準摸別人的腦袋,晚上不能掃地,吃飯時不可以發(fā)出聲響,盛飯時不能反手舀飯,不可以食用狗肉、馬肉、青蛙肉和貓肉。不可以從火塘和神龕之間跨過,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腳架。在家中落座時,男子要坐在火塘左邊,女子坐右邊,必須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亂坐。

普米族宗教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shù)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樹林作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場所,并視為神圣不可侵犯。普米族主要有晉昔節(jié)、轉山節(jié)和嘗新節(jié)。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初七晚上吃年飯,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從初八開始視為新年的第一天,歡度“晉昔”。轉山節(jié)的日期在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區(qū)在七月二十五日。嘗新節(jié)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當?shù)剞r(nóng)作物收獲情況而定,大多以村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樣,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嘗新節(jié)一般過兩次,也有過一次的,在小春人庫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幾天中進行。節(jié)日期間,走親串戚,舉行文體娛樂活動,說唱本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俗,祈求五谷豐收。普米族的房門外都懸掛著牛羊的骨頭。據(jù)說這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同時也具有驅邪鎮(zhèn)鬼的作用。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臺)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莊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后,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fā)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征財富,糧袋象征豐收;右手拿耳環(huán)、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條繡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征財富,尖刀象征勇敢。然后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系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后,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雪門檻游山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雪門檻游山節(jié)”。“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nèi)唯一“一步望四鄉(xiāng)”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xiāng)客商和游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xiāng)普米族群眾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jié)。
 
         雪門檻游山節(jié)是普米族節(jié)日中人數(shù)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jié)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藥,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游山節(jié)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于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了節(jié)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端陽節(jié)
 
       每到農(nóng)歷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壇,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jié)。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jié)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采來各種鮮花,插在屋里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后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轉山節(jié)
 
        轉山節(jié),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tǒng)活動。
 
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huán)、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系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征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系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賀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后,儀式才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參加生產(chǎn)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jù)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普米族的風俗慣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婚喪俗

        依據(jù)傳統(tǒng)的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nóng)閑的季節(jié)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普米族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內(nèi)婚制。3、嚴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戀制。

        寧蒗地區(qū)保留著古老的“搶婚”俗。“搶婚”是相愛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種“生米做成熟飯”的結婚方式。男女雙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結婚那天,姑娘仍若無其事的外出勞動。男方則派生辰屬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蹤,看準時機后突然搶奪。搶得之后便高聲呼喊:“某某人家請你去吃茶!”姑娘佯裝反抗,早有準備的親友們聞訊后也迅速出擊,與迎親的人展開激烈爭奪,由于人多勢眾,終將姑娘奪回,然后簇擁她回家,舉行隆重的出嫁儀式。盡管女方家長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好默認,并準備豐盛的食物,為女兒出嫁進行慶祝。

        蘭坪、維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禮則是在“對歌”聲中進行的。從新郎去女方家接親,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個過程中,《出嫁歌》、《梳妝調(diào)》、《認親調(diào)》、《開門調(diào)》、《送親調(diào)》、《聚會調(diào)》等歡樂的歌聲連綿不斷,整個婚禮喜慶、歡樂、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俗中,還留存著“不落夫家”的俗。從新婚之夜開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內(nèi)不能發(fā)生性關系?;楹蟮谌?,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長住于此,過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幾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時,新郎新娘方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總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卻仍要設法返回娘家。當她懷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舊的俗,姑娘婚后起碼要三回三轉,甚至七回八轉。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間認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種婚俗,(m.jsylc.cn起名網(wǎng))當?shù)厝朔Q之為“三回九轉婚”。在這種傳統(tǒng)俗的影響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規(guī)矩辦,否則,就會遭眾人恥笑。
普米族有獨特的喪葬俗。在人病危時,要通知近親進行探視,人去世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頂鳴槍放炮,吹牛角報喪。同族人聞訊趕來幫助料理后事。先以樟腦樹皮加香料煮水凈身。然后用酥油、鹽涂抹尸體,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籮中,存放于后室,擇日發(fā)喪。

        出殯時,由四人將棺木抬至火葬場進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場揀回十三塊遺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個墳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喪葬活動中,還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并牽來一只純白綿羊作為死者的化身。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受,全家吉祥平安。隨后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時,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后為死者念“開路經(jīng)”,并具體指點死者應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著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著生者的希望。“給羊子” 儀式期間老人們要長開天辟地以來的所有古歌,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儀式持續(xù)四天,直至將骨灰罐送往罐罐山葬禮方告結束。

普米族食俗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云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蕎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將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篩子去玉米殼層,分成三種食用,殼層一般作家畜飼料,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鍋煮成粥,再將細面拌進用鍋燒煮食用。玉米面還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還用來制作酥理瑪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面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卜、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jīng)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yǎng)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餅等乳制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腌辦法把豬肉制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其制作方法是:將宰后的生豬掏去內(nèi)臟,抽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內(nèi),然后把豬腹縫合,風腌起來,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臘豬,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狩獵歸來,也經(jīng)常能吃到黑熊、野豬、獐子、鹿子、巖羊、雉雞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慣炒吃。食具是別具風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與內(nèi)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內(nèi)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輸送到普米族地區(qū),普米族人民已經(jīng)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區(qū)多種核桃樹,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來炸粑粑、點燈等。此外,在四五月間采摘青刺果,曬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機榨成油脂食用。豬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時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一至五頭肥豬用來食用,平常逢年過節(jié)要宰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別尊敬老人,對老人照顧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過七旬的老人,床頭邊一般都有一個安放飲食的木柜,里面裝了各種食品,逢年過節(jié),寨子里的家家戶戶都得給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獻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給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黃酒打開,得給老人盛一壇放著;年豬要把脊肉割下給老人;做燕麥炒面先給老人裝上一袋。孫兒孫女去趕集串親外出歸來。要給老人捎些糖果、草煙。千百年保持的這種慣,亦讓老人少吃多餐調(diào)劑胃口。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是導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著就端上熱氣騰騰的牛羊肉和豬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蔥、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湯,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飽以后,家人才開始用飯。普米族具有農(nóng)耕民族的特點,也有游牧民族的特點。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慣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吸煙、喝茶,每人都有一個茶罐和煙桿,不論走親訪友,耕種放 牧,只要一體息就取出煙桿吸煙,拿出茶罐煮茶。

        經(jīng)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制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凈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普米族禮儀俗

        殷勤禮貌、熱情好客是普米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晉米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俗。在這一天的早晨,家家戶戶總是一面忙著做豐盛的飯菜。一邊提著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語,“黃酒”之意)到村旁路邊去等候。只要見到來往行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熟人生人,都要給他敬上一碗“啤依”,接著就把他請進自己家里當做貴客招待。有時候,因為只有一位行人,幾家人、甚至十幾家人爭著邀請,互不相讓。因為按照普米族的慣,大年初一這一天,誰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請到自己家里,人們都認為這是最榮耀的事情。這一天誰家招來的客人多,也就意味著誰家的歡樂多。請到誰,誰就得手持禮品,在邀請者的陪同下很快來到主人家。進屋前,要在門外祝福道:“祝你家豐衣足食,安樂興旺,生活和睦!”這時主人則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禮相送。禮物一般是糯米耙耙、豬頭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這種俗,隨著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如今,除請稀客外,還要請老人、五保戶和孤兒。
   
       當遠方的客人來到家門,不論是生人或是親友,主人家都會出來迎接,熱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語:“新壇子倒出的第一碗‘蘇里瑪’(青稞酒),要敬給遠方來客;剛燒開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濃茶,要端給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慣圍著火塘而坐,右邊為男性,左邊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邊。如果主人有長老,客人則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雞煮肉,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飯時,主人擺出飯菜,先請客人用餐,家人則有的添菜,有的加飯,有的敬酒,將食物的最佳部分請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飽吃好后,主人家才圍坐桌旁用飯。
   
        普米族有良好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白天主人下地勞動或外出,一般都不鎖門,但不會丟失財物。在外拾到別人的物品,或發(fā)現(xiàn)別人丟失的財物,不能隨便占有或損壞,要撿起來放在路邊顯眼的地方。對生人不能亂罵亂吼,遇路人要下馬讓道。對人以誠相待,日常生活中決不破壞公共財物。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慣


        普米族的音樂與歌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詩、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詩歌幾乎沒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則大多伴有舞蹈。

        跳鍋莊是普米族傳統(tǒng)的舞跳形式,這種舞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一支竹笛或葫蘆笙,有一塊空地即可進行,少則三五人,多則數(shù)百人。一般總是在傍晚,在院內(nèi)或場壩上舉行。跳舞時,總要在中間燃起一堆火,與室內(nèi)的鍋莊相似,所以稱之為鍋莊舞。鍋樁內(nèi)容很豐富,從古代的游牧、狩獵、紡織到今天的趕街、慶豐收、烤酒等都有反映。流行的曲調(diào)有《放單調(diào)》、《出山》、《獅子舞》等等?,F(xiàn)在,鍋莊舞已發(fā)展成為集唱詞、曲調(diào)、舞蹈、音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

舞蹈類型

        普米族的民間舞蹈,大體上可分為宗教舞蹈和娛樂舞蹈兩大類。

        一、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崇奉神靈,驅邪攆鬼。從表演場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動中表演。如驅邪攆鬼時跳“醒英磋”、葬禮中跳寨細蹬、敬羊舞等。哪一種宗教舞蹈在哪一種宗教活動中跳,教規(guī)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動的場合是不允許跳專門性宗教舞蹈的。

         從表演人員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強的專業(yè)性。只由訓練有素的巫師表演,人數(shù)一般不多。

        宗教舞蹈的伴奏,為了營造神秘和恐怖氣氛,多用鼓、鑼、鈴等打擊樂器,渲染出奪人的聲勢。

        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劍、鈴等器械。表演時,或持刀握鈴,轉跳騰挪;或擊鼓縱橫,伴以念頌咒語或高聲猛唱;或摹擬禽獸狀,情態(tài)奇詭、氣韻別致。這類男性舞蹈,動作雄渾剛健,虎虎有力、氣勢逼人,顯示出一派陽剛之氣。這種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普米族堅毅、勇猛的大無畏性格。

        宗教舞蹈因其特定作用,造成了它不易流傳和發(fā)展的局限。在生產(chǎn)方式轉換,社會制度變更的歷史進程中,許多宗教舞蹈已逐漸淹沒,傳承下來的宗教舞蹈,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一是由繁趨簡。如醒英磋、寨細磋等,原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和繁雜的表現(xiàn)形式。如今從內(nèi)容到形式以及表演的人數(shù)都簡略得多了。二是轉化成娛樂性舞蹈。例如:普米族是具有獰獵傳統(tǒng)的民族,獵人都崇拜山神,出獵有所收獲是山神的賜予,空手而歸是因為山神不高興,不愿賜予。所以,出獵前要戒房事,要焚香禱告山神。有所收獲的獵人歸獵后,要扛著野獵、獐、鹿等獵物歡歌狂舞,感謝山神,同時祈求山神下次更慷慨的賜予。若浪就是最初獵人滿載而歸后感謝山神,’取悅山神而背負獵物唱跳的祭祀性舞蹈。而現(xiàn)在則是在婚禮中跳,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親戚朋友前往祝賀新喜。在葫蘆笙的伴奏下,青年男女扛著豬火腿,糧食袋子,圍著簧火邊跳邊唱:“姑娘出嫁了,家里辦了件大事,但仍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豐收神永遠保護著我們,我們的日子永遠富裕興旺。”性質已完全不同了。

        普米族的打跳,是以青年男女為主的娛樂性集體舞蹈。人數(shù)不限,少者幾人,多則幾百人。只要有塊平地,有一支伴奏的葫蘆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起舞,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白天伴著太陽,夜晚圍著篝火,尤以夜晚最為普遍。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年節(jié)慶典,一句話只要有喜可慶,有心想樂,就可歡聚歌舞,盡興狂歡。

         二、娛樂舞蹈。普米族的民間娛樂舞蹈,普遍具有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線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娛樂舞蹈全是手拉手轉圓圈的舞蹈形式。人們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詞。特別是普米族婦女雪白的長裙隨舞步輕盈飄旋,似白鷺翻飛,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聲不停莫歇腳,舞場上沒有陡巖子,腳底板下沒有刺,跳它個地動山也搖。”在喜慶的集會之夜,歡快的娛樂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達旦。

        普米族和滇西北高原上的納西族、白族、彝族、藏族、僳僳族、漢族等兄弟民族相鄰或雜居相處。無論在風尚俗、民族文化,甚至語言方面都互相影響。蘭坪縣的普米族在尚、服飾方面受白族和漢族的影響較突出。醒英磋中的道具扁鈴、撥浪鼓等,明顯是受了藏傳佛教的影響。仆瓦磋中的作揖等動作,又透出漢族文化的影子。寧蒗、麗江縣的普米族宗教俗方面受藏族的影響較多。因而,表現(xiàn)在舞蹈方面,如甲磋舞、羊皮舞、鍋莊舞、裹草簾子舞等許多舞蹈,都為幾個民族所共跳。相互滲透、融合變化,豐富發(fā)展,有些舞蹈甚至難以追尋其母體。

 

蘇言奇老師

蘇言奇老師

起名網(wǎng)起名專家

周易世家第四代傳人,國內(nèi)著名易經(jīng)風水專家,受家庭影響,自幼接觸易學??陕?lián)系作者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本文《普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習慣》由“起名網(wǎng)蘇言奇老師"發(fā)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起名網(wǎng):http://m.jsylc.cn)
寶寶起名 姓名測試 大師起名 公司起名 店鋪起名
姓氏:
出生時間:
姓名:
出生時間:
所在城市:
所在行業(yè):
公司名字:
所在城市:
所在行業(yè):
所在城市:
所在行業(yè):

您的起名專家

平臺認證 實名認證 職業(yè)認證
  • 林子翔大師

    林子翔大師

    中國姓名學十大權威專家之一、“起名網(wǎng)”創(chuàng)始人、中國易經(jīng)協(xié)會榮譽會長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免費咨詢 找他起名
  • 趙平專家

    趙平專家

    國學周易世家傳承人、中國頂尖祖?zhèn)髅韺W專家、中國十大杰出命名策劃師、著名易學咨詢師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diào)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shù)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shù)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免費咨詢 找他起名
  • 陳青語專家

    陳青語專家

    211名校博士、全球華人百佳姓名策劃師、“起名網(wǎng)”首席命名官、被譽為“更懂年輕父母的姓名策劃專家”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睘楹⒆尤∫谎琶?,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免費咨詢 找他起名
  • 趙平專家

    陳清泓大師

    國學起名大師、起名網(wǎng)特邀專家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釔垡讓W數(shù)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shù)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

    免費咨詢 找他起名

熱門推薦

免費查詢工具

出生時間:
出生時間:
輸入漢字:
查字筆畫:
選擇出生地
五行: 選擇五行
筆畫: 選擇筆畫
您的名字:
對方姓名:

相關文章

大師微信

微信掃一掃

qmwzxfu123 復制微信